舒适使我热爱——阿里斯顿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启动“温暖守护工程”
2025年7月30日,意大利供暖热水世家阿里斯顿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于北京正式启动“舒适使我热爱·温暖守护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为非遗工坊提供供暖与热水系统的舒适升级改造,让更多非遗工匠在如“家”般温暖舒适的环境中专注于技艺传承与文化延续。本次温暖守护工程启动仪式上,学会领导、品牌高层、非遗传承人、守艺人及媒体共聚一堂,围绕“非遗传承如何从‘小家’走向‘大家’”开展主题沙龙,进行深度探讨与思维碰撞,通过多元对话激发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活力与关注,推动文化传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落地生根。
让热爱生于舒适,让传承行于现实
近年来,随着政策持续扶植与公众关注度提升,非遗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已然成为串联起历史记忆与未来展望的文化纽带。但不可忽视的是,诸多非遗项目依然面临着空间环境简陋、传承人断层、创新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阿里斯顿希望以品牌所擅长的“舒适”之力,为非遗传承人打造更加舒适、温暖、贴合创作需求的工作环境,激活更多热爱与可能。本次守护工程的协作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旗肯定了该工程对于唤醒大众对非遗的文化认同的价值,指出这是一次“有温度、有深度、有持续性潜力的社会参与典范。”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旗
作为首个关注到非遗守护人的品牌,同时也是该工程的推动者,阿里斯顿市场总监陈崛从品牌角度出发,阐释项目初衷:“阿里斯顿身为全球舒适生活顾问,深知稳定温暖的环境能让人更专注于心中的热爱,非遗的延续同样需要如家般的情感空间。同时,阿里斯顿品牌历经三代传承,始终以对家的热爱为初心,用匠人的坚守与创新的追求守护着万千家庭。这份精神,与非遗传承人因热爱而坚守、因匠心而精进、因创新而延续的信念一脉相承。”随后,他进一步表示,本次“舒适使我热爱 · 温暖守护工程”的启动,是一次“美丽的邂逅”,阿里斯顿愿凭借服务全球万千家庭的成熟经验,改善非遗创作环境,助力非遗从“小家”走向“大家”,让文化之根在舒适中生长,让更多人感受非遗背后的赤诚热爱。
阿里斯顿市场总监 陈崛
现场,张旗与陈崛共同签署了“舒适使我热爱·温暖守护工程”合作倡议书,标志着工程的正式启动。未来,该工程将持续联动多方资源,发挥品牌自身在供暖热水领域的技术优势,选取代表性工坊,并结合传承人的实际需求,为其打造更舒适温暖、更符合技艺特性的传承空间。
张旗先生(左)与陈崛先生(右)共同签署合作倡议书
聚焦“舒适使我热爱”,探索传承的本质
活动现场,作为国家级非遗浚县泥咕咕(王氏泥彩塑)项目第十代传承人的王红瑞,为现场来宾讲述了自己与家族手艺的深厚情感。从曾祖父以泥塑养家,到爷爷将其推向国际,再到自己尝试文创创新,从一团泥巴开始,一代代人不仅传下了技艺,更守住了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他认为,非遗不仅是作品的延续,更是生活方式和家风的一部分。
国家级非遗浚县泥咕咕(王氏泥彩塑)项目第十代传承人王红瑞
随后,现场来宾共同观看了《一支有态度的香,一直有温度的“家”》品牌态度大片。作为影片主人公的藏香守艺人拉巴片多,在现场更是被影片感动落泪。多年坚守非遗传承却鲜少被外界真正看见的心路历程,此刻被用心呈现。阿里斯顿关注的不只是技艺本身,更珍视非遗守护者背后的艰辛与坚守,这份深刻理解让拉巴片多倍感温暖。观影后,她动情地分享与藏香的传承故事,从放弃导游工作守护传统藏香,到在高寒环境中与香泥霉变、冻裂等问题抗争,再到环境改善后女性脱贫户稳定就业、年轻人返乡学艺,她真切感受到“舒适不是奢侈,而是让热爱得以呼吸的空间”,藏香工坊早已成为承载归属感的“家”。
西藏藏香非遗项目守艺人、妇女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拉巴片多
非遗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基因,既是家族记忆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当前,如何让这些扎根于“小家”的技艺突破地域与环境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大家”视野,成为亟待探索的命题。借此机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殷丽莉、阿里斯顿市场总监陈崛、西湖绸伞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志明、国家级非遗浚县泥咕咕(王氏泥彩塑)项目第十代传承人王红瑞、西藏藏香非遗项目守艺人拉巴片多共同展开了一场“非遗传承如何从‘小家’走向‘大家’”主题沙龙,围绕“挑战”、“热爱”、“传承”三大维度展开深入交流,从个人传承经验到行业洞察、品牌实践,嘉宾们通过分享真实经历与观察,探讨改善创作环境如何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起点,思考如何让社会力量为延续文化记忆添砖加瓦。
殷丽莉指出,推动非遗走进大众、融入当代,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寻求更具专业性的组织支持和系统平台建设。非遗要传得下去,不只靠情怀,更要有方法,要让传承人“看得见希望,留得住热爱”。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殷丽莉
宋志明强调:“工艺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环境尤为重要。”他提到,传统技艺的坚守背后,是一个手艺人对空间、时间与温度的极致感知,而舒适的创作环境,正是激发匠心与创新的土壤。为吸引新鲜血液进行非遗技艺传承,需要兼顾“正确引导+创新体验”,既要通过简化工艺、结合新媒体传播让他们感受到非遗的价值,也要坚守非遗的核心材料等传统根基。
西湖绸伞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宋志明
沙龙最终凝聚出一个共识:从“小家”走向“大家”,不仅意味着非遗可以收获更多关注,更是让热爱得以持续、生根、开花的现实路径。这也正是温暖守护工程所希望搭建的桥梁——以舒适空间守护热爱之心,让技艺得以延续。
“非遗传承如何从‘小家’走向‘大家’”主题沙龙
以舒适赋能热爱,为非遗传承注入新解
此次“温暖守护工程”是阿里斯顿又一次将品牌理念与社会关怀结合的实践。在阿里斯顿看来,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真正能让这份表达延续下去的,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全身心投入的空间环境。正如阿里斯顿“舒适使我热爱”的理念所强调的那样:热爱不应被寒冷、潮湿、拘束所束缚,它应扎根于温暖、安稳、充满支持的空间中。非遗如此,生活亦然。通过本次活动,阿里斯顿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传承守护,了解到“舒适温度”对于生活与热爱的积极作用,通过向全球家庭提供轻松而可持续的舒适生活体验,让美好生活始于小家,延伸至大家。
现场非遗作品陈列(从上到下分别为:西湖绸伞,西藏藏香,浚县泥咕咕)
在历经95年的发展历程中,阿里斯顿始终围绕打造“家的舒适”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追求。从推出个性化定制的供暖与热水系统解决方案,到打造更适配中国家庭生活场景的智慧热水COZY系列冷凝炉,阿里斯顿不断探索“温度”背后的深层意义——不仅是家居体验的提升,更是对生活热爱的延伸。
未来,阿里斯顿将继续秉持“一直有温度的家”品牌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温暖守护工程”在全国多地落地,链接更多社会力量与行业资源,支持非遗传承人安心守艺、创新表达,在舒适中释放热爱之力,让技艺流转更久,传递更远。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